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将加快推进,北理新源“大数据+回收”为企业搭建服务
近期,工信部发布《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》,其中提到:将加快审查或者起草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》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(修订)等8个项目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政策热点及关注焦点被提出,突显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末端处理的重要性,由此也将催生出千亿动力电池回收风口。
现状:信息壁垒严重,回收网点利用率低
在过去的一年里,进入回收企业的电池数量比预期数量要少很多,虽然各车企/梯次利用企业响应政策号召建设了一批回收服务网点,但实际上大部分回收网点利用率仍然较低。另外,在企业回收到退役电池后,对于电池的来历、电池规格、电池使用历史及各方面性能等信息都非常模糊,体系内各企业间信息壁垒严重,这是目前困扰电池回收企业的首要问题。
解决方案:北理新源“大数据+回收”为企业搭建服务
基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经验,北理新源在回收利用领域深入挖掘行业痛点,从数据角度出发,同时注重回收体系对后续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支撑作用,开发了一系列回收利用后端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。通过“大数据+回收”、“大数据+交易”等技术服务模式,对在用电池进行退役预测、种类归纳、企业溯源等信息管理与分析,可为企业有效制定回收计划,同时协助追溯退役产品使用历史及生产源头,搭建起生产企业与回收利用企业终端紧密合作的桥梁,环节可控、流向可溯、责任义务也更为清晰,可有效优化企业成本与效率。
案例:有效规划未来回收网点建设
某新能汽车生产企业,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7万余辆,累计装机电池包32万余包,累计电量超过14GWh。北理新源通过大数据分析,该企业电池使用地点集中在华东和华南地区,未来2年内,该企业车辆预估退役超过3万辆,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占比约超过56%,地点集中在安徽、湖北、重庆等地。该车企可针对预测结果,提前规划回收网点建设,同时,当地的回收利用企业也可有效规划未来回收计划,避免不必要的人力、物力资源的浪费。
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关系到我国资源有效利用,环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,对我国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。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巨大,在政策的推动下,合理建设回收体系,产业链各企业多方参与、合作共赢,是必要途径。北理新源也将继续秉承政策指导,借助技术优势,为企业做好服务,为回收体系建设出谋划策。